三线建设时间?
推荐文章
一、三线建设时间?
1、三线工程从一九六五年开始,并持续到七十年代末期。
2、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二、三线建设始于?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局势日趋紧张。1964年五六月间,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问题,随后三线建设开始启动。
三线建设出现两次建设高潮。1965年和1966年间,国家集中了大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西南为重点,以铁路、冶金和国防工业为骨干,形成三线建设的第一次高潮。1969年至1972年,是第二个高潮。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三线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投资。各地区建设全面铺开,各行各业齐头并进,在不长时间里,初步建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战略后方基地。1973年,国际局势缓和,中国经济发展由备战型经济逐步转向正常的经济建设轨道,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基本结束。
三、三线建设年代?
三线建设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四、三线建设名人事迹简短
三线建设名人事迹简短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历程中,三线建设被认为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通过三线建设,中国成功地将工业化推进到了全国范围内,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这一伟大的历史时期,许多杰出的个人涌现出来,他们的事迹和贡献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三线建设名人的简短事迹。
1. 陈纳新
陈纳新是中国工程界的传奇人物,被誉为三线建设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在1950年代,陈纳新参与了西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随后,他成为了三线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陈纳新致力于三线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工作。他主持设计了许多重要的项目,如中国第一条宽轨铁路成昆铁路的设计,以及中国首个机场高速公路——成贵高速公路的设计。他的杰出贡献不仅为三线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设施,也为中国的交通运输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纳新忠于国家,他对工程事业的无私奉献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深受广大工程师的敬仰。他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建设行业的经典故事,激发了许多年轻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2. 王进喜
王进喜是中国三线建设时期的杰出工程师,他的事迹为后来的建设者树立了榜样。王进喜于1940年出生在湖北省,1970年参与了中国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工作。他担任主要建设项目的总指挥,领导着大量工程师和工人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任务。
王进喜的主要贡献之一是他领导的工程队伍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建设了一条横跨川藏高原的公路。这条公路是连接中国内地和西藏的重要通道,不仅在交通运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的水电建设提供了便利。
王进喜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他的事迹不仅仅是一段工程建设的历史,更是中国勤劳智慧的象征,激励着无数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3. 孙家栋
孙家栋是中国建设工程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在三线建设中留下了宝贵的贡献。孙家栋出生于1935年,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他在1970年代担任了多个三线建设项目的工程师和技术顾问。
孙家栋的主要贡献是他设计和建设的水电工程。他领导了一个庞大的工程团队,成功地完成了多个水电站的建设,其中包括长江上游的重要水电站。这些水电工程的建成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孙家栋以其卓越的专业知识和领导才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克服困难,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张学思
张学思是中国三线建设时期的杰出建筑师,他以其出色的设计和才华闻名。张学思出生于194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他在三线建设时期成为了一员重要力量。
张学思主要负责一些重要工程的建筑设计,包括大型火力发电厂、化工厂和钢铁厂。他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理念的结合,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设计方案,使得这些工程既满足了生产需求,又具有良好的美学价值。
张学思的事迹展示了中国建筑师在三线建设中的重要角色。他的才华和创造力激励着无数年轻的建筑师,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进程贡献自己的智慧。
总结起来,陈纳新、王进喜、孙家栋和张学思等三线建设名人的简短事迹,展示了他们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贡献。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工程师、建筑师和技术人员,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河北干部学院几本?
属于二本院校。
河北干部学院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形势下,根据公务员制度建设的需要,于1985年正式成立的。2000年4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化工部石家庄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本科院校。
六、什么是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六、七十年代面临当时的国际形势而展开的建设。
当时我们与两大超级大国关系是,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局势紧张。面对这样的国际局势国家将一批国防项目,特别是尖端项目以靠山,分散,隐蔽的方式在全国展开,共计建立了一千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
这一建设主要是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的战略布局与决策,最大的意义和作用是使我国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也客观上造成了我囯第一次对西部的大开发。
七、什么叫三线建设?
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
八、大别山干部学院地址-怎么去大别山干部学院?
大别山干部学院简介
大别山干部学院是一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高等学校。学院占地面积庞大,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作为培养干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院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
大别山干部学院地址
大别山干部学院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赛山镇,具体地址为: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门。学院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前往大别山干部学院方法
从信阳市区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前往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门即可抵达学院。另外,学院附近交通发达,也可选择火车或长途汽车前往信阳市,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抵达学院。
总结
大别山干部学院地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门,交通便利,可通过公共汽车、出租车、火车或长途汽车等方式前往。如果您计划前往学院,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提前做好出行准备。感谢您阅读完毕。
九、三线建设的起源?
“三线建设”,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保密,是不见于报端的。即使当时的人们说起,也十分神秘。
今天的年轻人,更是少有所闻。
何谓“大三线”建设?
大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在1964年至1978年间,展开的、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工业体系建设。
简单地说,就是在以四川为中心的广大西南地区建立相对于全国独立的、“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讯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和战略储备体系。
三线的范围
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句话,就是建立中华民族的“战略大后方”。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
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
假如我们遭到强敌的夹击,发生象日本侵略那样极端恶劣的形势,东北、华东工业区相继失守、大片国土沦丧的极端情况,我们依然能够退守于高山大川,保存一个“微缩中国”,在四川和西南,部署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保持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不至于被彻底打断,然后伺机反击。
用心可谓极其良苦!
彭德怀元帅视察三线建设
中国古代几千年处在“陆权”时代,中原王朝遭受入侵的威胁大多来自西北部游牧民族。
在东部,浩瀚的大海形成可靠的天然屏障,十分安全。当世界进入“海权”时代,中国的安全格局发生了180度大转变。
从1840年至1945年的105年中,中国遭受侵略的七次大规模战争,无一不是从东部沿海地区发端。而我国最发达、富庶的经济区域和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又都集中在东部沿海柔软的腹部。国家没有可靠的战略后方。
1938年到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对中国进行战略合围时,国民政府才仓促把华东和华中250余家工厂迁入四川。和蒋介石不同,毛泽东是有计划地实施战略布局。
由于“大三线”建设,是在一个比英、法、德面积总和还要大的区域,整个经济与文化得到再造,即使没有战争,也具有难以估量的战略经济学意义。
为了抗御外敌,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
他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大三线。
按照中国军事经济地理区划,沿海地区是第一线,包括沿海和边疆省区,如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吉林、新疆、西藏、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
三线则是指长城以南、广东省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基本属于内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靠内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
四川、云南、贵州及湘西、鄂西为西南三线,陕、甘、宁、青及豫西、晋西为西北三线。
相对于西北、西南的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腹地称小三线。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它基本上是指不包括新疆、西藏和内蒙古在内的中国中西部。
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地带,就是二线地区。
大三线
中国属于均衡型国土形状,东西南北外围至中心地区距离相差不大,可以明显地分出内外线、前后方。
从四个方位最顶端测量中国的中心点,大致在甘肃兰州至陕西西安之间的宝鸡。
再从自然地形看,中国地势西高东低。
西部由南至北是云贵高原、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山脉、贺兰山脉等,海拔几千米以上,地势险峻,气候复杂,形成难以逾越的天然半月形屏障。
历史上曾经远征欧、亚、非的马其顿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至此而止,从未有任何一支外国军队能够从西部入侵中国内地。
东北部有大小兴安岭,也易守难攻。陆地疆域中惟有北部内蒙古高原中部,相当开阔,大部为沙漠、草原,是一条易攻难守的通道,须后退到陕西秦岭、山西雁门关一带方有险要可守。
相对而言,东部沿海地势较为低缓,多为丘陵和平原,后退到太行山脉方有利据守。
于是,确定将川、贵、云、陕、甘、宁、青和鄂、豫、湘西部作为三线战备后方。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实行军事包围,对新中国的威胁依然主要来自东南沿海。由于当时对苏联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和接受苏联经济援助,实际上将苏联作为大后方,建设重心放在东北、华北地区。建设战略后方的问题并不紧迫。
1964年8月2日,美国挑起“北部湾事件”,轰炸北越海军基地,越南战争规模迅速扩大,并祸及中国境内。
到1966年8月,驻扎越南的美军已经多达42.9万人,对东亚地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什么要进行三线建设?
说到大三线的来由,就需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1960年中苏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对我虎视眈眈;
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咄咄逼人,妄图反攻大陆;
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直接导致中印军事冲突。
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并打算联合苏联进行。
美国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就此进行了讨论,并与台湾进行了具体商议。
美军航母在台湾海峡举行了核战争演习,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舰发生激战,越南战争规模扩大,并延烧到中国南部地区,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直接威胁中国安全。
北部湾事件后美国全面介入越南战争
面对战争威胁,中国决定从1964年起转而加紧进行战备工作,在云、贵、川、陕、甘、宁、青等西部省区的三线后方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地区,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离东南海岸线七百公里以上,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理想的战略后方。
面对战争威胁,中国人民不得不付出暂时不能更快地提高生活水平的牺牲。
1969年,在珍宝岛发生中苏边境大规模武装冲突,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中国内地核基地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
面对再次的战争威胁,于是“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响彻天南海北,每一位中国人都同仇敌忾,全民备战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攀枝花钢厂
中国的三线建设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大三线建设历时1964---1978计14年,若包括1958---1964的前期6年共20年整,核心时间段为1964---1972计8年,横贯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中,国家在主要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合并,整个工程规模史无前例。
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
他们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四川大三线建设头三年的最重要项目是“两基一线”。
“两基”就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和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作为战时军工生产的核心。“一线”就是修建成昆铁路干线,解决西南地区交通问题,满足工业的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以及产成品运输。
参加贵州三线建设
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大渡河大峡谷,成昆铁路关村坝隧道车站。1965年8月12日由铁二局以装药388吨,一次爆破395000立方米,完成了炸山填壑的壮举。
夷平了山头,填平两个深谷,造就了这个隧道内的车站,关村坝车站也被称为“一炮炸出来的火车站”。
关村坝隧道长达6187米,最大埋深为1650米,是成昆铁路全线仅次于沙木拉打隧道(6379米,当时的全国第一)的第二长隧道,1966年5月竣工。
1973年又在昆明端洞口外建明洞80米。在关村坝车站10公里外,建有中国第三个铀浓缩生产基地(兰州504厂迁建)。
工程奇迹——成昆铁路
1958年7月,成昆铁路成都至峨嵋段开工,钢铁基地上马。
铁道部西南设计分局(第二设计院)及地质部先后调集了5000多名工程地质勘测人员,完成了1.48万平方千米的地质测绘,钻探量达21.27万米。经过数年努力,勘测比较线路1.1万千米,制定大小比选方案300多个,基本绘制出线路蓝图。
成昆铁路
成昆铁路沿线不仅地形复杂,地势险峻,由于历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情况极其复杂,存在着山坡崩坍、落石、滑坡、泥石流等各种不良物理地质现象,至今仍使穿越成昆铁路的人们心惊胆战。新的地质运动也较活跃,全线有500多千米位于烈度7~9度地震区。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修建现代化铁路,必然桥隧密集,工程艰巨。
为了跨越地形障碍,全线建有桥梁991座,总延长106.1千米,其中200米以上的大桥113座;开凿隧道427座,总延长344.7千米,其中3千米以上的长隧9座,桥隧总长度占到整条线路长度的41.6%。
由于地形限制,沿线122个车站有42个不得不全部或部分建造在桥梁上和隧道里。从金口河到埃岱段58千米的线路就有隧道44千米,几乎成了地下铁道。穿越全线最高点小相岭(海拔2244米)的沙马拉达隧道全长6379米,是当时全国最长的隧道。
为了克服地势高差,全线设计了7处螺旋形、圆形、灯泡形盘山展线,13次跨越牛日河,8次跨安宁河,47次跨越龙川江。
1964年8月,成昆线大会战拉开了序幕。
一时间,原先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帐篷点点,红旗招展,在“气死猴子吓死鹰”的悬岩峭壁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工程在各方面支援配合下,进展顺利。
1965年末,川黔、贵昆两线接近完成,铁道兵两个师转战成昆线,建设者增加到40万,施工很快达到高潮,按当时的进度原定1968年“七一”建成通车的计划完全可以实现。
1969年8月,在珍宝岛之战后紧迫的国际形势下,筑路大军奋起响应,短短数十天内,数万铁路员工兼程返回工地。
9月1日,沉寂两年的成昆铁路北段全面恢复施工,建设者们克服了千难万险,工程一路突进。
经过10个月的突击抢建,成昆线南北段终于按期在四川省西昌礼州实现了铺轨对接。7月22日全线试通车,1971年1月1日即正式交付运营。
乌江渡工程建设者
虽然成昆铁路是作为国防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而诞生的,但实际上,它所起到的作用远不止是备战,一位社会学家评称:成昆铁路和攀钢建设至少影响和改变了西南地区2000万人的命运,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成昆铁路与贵昆、川黔、成渝铁路相连,构成了西南环状路网,并有宝成、湘黔、黔桂三条通往西北、中南、华南的通道,彻底改变了建国前西南几乎没有像样铁路的历史。
在成昆铁路铺通的同时,1970年7月10日,攀枝花钢铁厂一号高炉正式投产。此后历经二十余年,攀枝花两期工程全部建成。
依托成昆铁路,重要的航天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在70年代末被建立起来。
随着三线建设进一步发展,襄渝铁路也于60年代末上马,吸取了成昆铁路建设的经验教训,以铁道兵为主进行修筑,1973年便建成通车,沟通了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与华中地区的联系,并依托襄渝铁路,在湖北十堰建成第二汽车制造厂。
同期,贯穿鄂西、湘西和桂北,作为京广铁路南段“备份线”的枝柳铁路(枝城长江大桥建成后扩展为从太原南下纵贯到湛江的通道)也开工建设。
这两条西南三线铁路干线,也都是在地质地理状况十分恶劣的地区修建的。
在铁路交通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诸省的工业进行全面深刻的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备的重工业体系,奠定了现在的发展基础。
国防科技工业方面,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成都为中心的航空工业基地、长江上游的船舶工业基地以及以绵阳为中心的国防尖端科技研制基地,足以为现代化军队提供种类齐全的武器装备,形成了坚固的战略大后方,“中国的避难所”。
三线建设,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空前的建设战略工程。
西昌卫星发射
2012年8月7日,拍摄的贵州安顺云马飞机制造厂住宅区旧址。云马飞机制造厂(130厂)成立于1965年,是011航空基地的主力工厂之一。近年来逐渐搬迁至贵阳、安顺等地。
三线工程“凤凰涅槃”
19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冷战趋于缓和,三线建设由保密名词逐渐见于报端。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三线工程遭遇瓶颈,不得不进行改革!
经过以“军转民”为中心的调整改造、发挥效益的再创业阶段,大部分三线企业实现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凤凰涅槃。
它们许多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用企业,如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变为生产“神龙”轿车系列的东风汽车集团,重庆兵器工业基地变成占世界产量第一的“嘉陵”摩托车集团;
有些已经面向国际市场,如西昌导弹基地变为卫星城,用长征系列火箭为世界多个国家发射了卫星。
如今,酒泉航天基地又实现了中国人邀游太空的梦想。
三线建设亲历者
目前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某种意义上接替了三线建设。
而目前中国年轻人对三线和三线建设大多已不甚熟悉了解。三线建设与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标本,已经逐渐走入历史。
但是其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及其他社会影响并未结束。
三线建设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堪称中国历史上空前的西部建设战略。
三线企业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工业标本,已经成为历史。
最后,向参加祖国三线建设的所有建设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十、陕西三线建设简史?
三线建设简史:
三线建设指的是我国自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三线建设用20年时间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建设了2000多家现代工矿业企业及科研院所,为中西部地区建设了45个工业产品重大科研、生产基地,形成了包括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核能、航空、航天、兵工、电子、船舶工业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战略后方基地,其中,063基地(航天四院)、067基地(航天六院)就设在西安。数百万建设者为此挥洒了青春和汗水。
三线建设为新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深厚的工业基础,可以说三线建设就是西部大开发的"前奏曲"。
三线建设项目之阳安铁路西起宝成铁路的阳平关车站,经宁强、勉县、汉中、洋县、西乡、石泉、汉阴等县(市)境,东抵陕南重镇安康,与襄渝铁路接轨,全长356.5公里,是横贯陕南,连接宝成、襄渝两条铁路干线的联络线,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第一条整线一次性完成电气化改造铁路,该线疏解了宝成铁路宝阳段运力不足的问题。
它的建成,对陕西省南部的开发与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