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制服和森林消防制服的区别?
一、消防制服和森林消防制服的区别?
普通的消防制服和森林消防制服的区别,其实他们的区别并不大,因为森林消防制服它就是指在森林发生火灾的时候,穿上这种专门的消防制服,可以更好的灭掉火灾。而普通的消防制服什么环境他都能适应,但是森林消防制服他有自己更大的优势,要比普通消防制服在森林,我在这一方面要做得更好,但普通消防制服也可以。
二、病媒生物防制汇报
病媒生物防制汇报
病媒生物防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它旨在预防和控制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比如蚊子、苍蝇、跳蚤等。在一些地区,这些生物传播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等严重疾病的风险非常高,因此对病媒生物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为了有效地防制病媒生物,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环境管理、化学控制和生物控制。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病媒生物防制的基础。通过消除或减少生物滋生的环境,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它们的数量和传播疾病的能力。
- 清除积水:蚊子等病媒生物是在积水中繁殖的,因此我们需要清除所有可能积水的容器,如花瓶、轮胎等。
- 修复漏水:漏水是蚊子繁殖的理想场所之一,我们需要修复任何漏水的管道和设备。
- 修剪植被:长草和乱七八糟的植被提供了病媒生物的藏身之处,所以我们需要定期修剪和清理。
- 垃圾管理:垃圾和堆积物是病媒生物的食物和栖息地,我们需要妥善管理垃圾,保持清洁卫生。
化学控制
化学控制是病媒生物防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生物的数量和传播疾病的能力。
然而,在使用化学控制方法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合适的产品:不同的病媒生物可能对不同的化学品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产品来进行控制。
- 正确使用:根据产品说明书的指导,正确稀释和使用化学品,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循环使用:频繁使用同一种化学品可能导致病媒生物对其产生抗药性,因此我们需要循环使用不同种类的化学品。
生物控制
生物控制是一种环境友好且可持续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法。通过引入天敌、天然杀菌剂等方法,我们可以降低病媒生物的数量,而不使用化学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物控制方法:
- 引入天敌:引入捕食性昆虫或其他天敌来控制病媒生物的数量。
- 天然杀菌剂:使用天然的杀菌剂来抑制病媒生物的滋生。
- 遗传控制:通过改变病媒生物的基因结构来减少其数量和疾病传播的能力。
结论
病媒生物防制是预防和控制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环境管理、化学控制和生物控制的综合应用,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媒生物的数量和传播疾病的能力。然而,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需要广泛的合作和持久的努力。
希望这篇病媒生物防制汇报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三、消防制度起源?
说起我国消防的起源,总是要提及宋代的军巡铺,这是世上第一支全职消防队伍。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宋国名相子罕就曾组织队伍从事灭火战斗。不过,这种队伍是临时性的,随着火灾风险的消除,消防队伍就不在了。中国历史上,常设消防队伍的年代,只有宋代。这是为何呢?
宋代是火灾高发的年代
宋代的火灾隐患,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上看到,不但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木材,而且建筑之间缺乏有效的防火隔离,各种燃料把火灾隐患沟通起来,构成了宋代多城市大火的环境背景。
其次,宋代商业和手工业发达。为了满足对邻国的纳贡需要,北宋政府广开工商业之门,大规模的手工业的发展,为城市蓄积了大量的燃料。
另外,宋代实行的强干弱枝政策,豢养了大批终身服役的禁军,这些人员和物资的集中调度,给中央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的火灾风险。燃料即风险,故在某些气象条件下,尤其如此。
古代灭火器具
宋代的灭火手段落后,只好靠人海战术,就近对付火灾。尽管如此,杭州仍然发生了十几次大规模的火灾,受灾人群动辄数万人。
不过只有足够的人口密度和相当的物质生产水平,才能发生重大城市火灾,并保证维持一支较专业的消防队伍。消防可以减少财物的损耗,却不能直接产生财物,因此消防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为了应对火灾
宋代推出了严密的军巡铺制度,以深入地方基层的军事消防制度来弥补缺乏灭火手段的不足。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开封)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这些军士的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督促居民按时熄灯,消除火灾隐患。为及时发现火警,军巡铺还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
铺兵轮流更替,昼夜值班,风雨寒暑不避。发现火警,及时报告。楼下“有官房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并备有多种灭火器械。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军士便立即携带消防器械,奔赴失火地点进行扑救。
四、病媒生物防制措施?
病媒生物防制的基本策略是:综合防制。具体如下:
1、灭鼠:
2-5月份、7-11月份,重点抓好巩固灭鼠成果工作,适时组织开展你春季和秋冬两季的大规模灭鼠活动,坚持突击灭鼠与经常灭鼠相结合,加强防鼠设施建设。
2、灭蝇:
3-10月份,结合春季爱国卫生月活动和夏季卫生专项治理活动,大力搞好环境治理,缩小与消除蝇类孳生地,做好垃圾、粪便的消纳处理,对重点孳生场所采取长远治本措施,全面进行防治。
3、灭蚊:
5-10月份,做好灭蚊工作,对蚊虫孳生地进行有效治理,控制和消除草生条件,疏通水道,填平坑洼,抓好大、中、小型水体及各类存水容器的综合治理,消除蚊虫孳生条件,同时搞好下水道和地下室的防蚊工作。
五、公司三防制度?
三 防 制 度
一、防火制度:
1、任何人不准随意将易燃、易爆物品带入学校。特殊情况确需带入的,必须经有关领导批准,并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妥善保管,严防事故发生。
2、任何人不准随意拆装电器设施,玩弄电线,严防触电和引起火灾。
3、任何人不准使用电炉取暖、煮饭等,严防火灾、浪费电力。
二、防盗制度:
1、各教室、办公室都须有防盗门锁,要随手关门、锁门。
2、各室、各班都必须负责保管室内财产和个人钱物。贵重物品不得随意带入学校存放。
3、财务室、会计室、重要库房,都必须具备有效的防盗措施。现金、票据、账簿都必须按规定存入保险柜,数额较大的现金,必须送银行保管。
4、送取现金,必须有两人以上财务人员共同去银行办理。绝不允许单人送取千元以上现金。否则,一旦丢失或发生意外,由承办人自己负责。
5、校内住宿的职工要负责学校夜间的安全,严防盗窃事故的发生。
三、防事故制度:
1、全校工作人员,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严防各种事故发生。
2、全校工作人员,要通力合作,及时消除各种事故隐患。一旦发生事故,要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保卫处
重点部门安全管理制度
一、重点部门主要是指关系教学、科研和教职工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资仓库、财务科、档案室、电教室、教学设备集中的科室、配电室等部门。
二、对重点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做到先审查后试用,不适合的要立即调离或撤换。
三、建立健全文件、资料、档案、安全管理制度,按照《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的规定,确定专人负责,严格登记、保管、传递、使用程序,防止失密、泄密和窃密事件的发生。
四、重点部门的门窗、橱柜一定要坚固、完好,符合防火、防盗、防霉烂的要求,做到人走断电、闭水、清除火种、锁门、关窗。节假日贴好封条,或指派专人看守,保证万无一失。
五、凡属工作失职、责任心不强造成的事故和泄密,其后果由当事人自负,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因责任不明、防范不严,措施不落实而发生问题,要追究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
六、消防制图标准?
平面图纸要有轴线号和尺寸标注,建筑指北针标识。按照比例出图如 1:100,1:150或1:200。
七、网站被提示危险网站怎么解决?
只要网站确实没毛病,其实就是时间问题。 不申诉,也照样可以去除危险提示。 一两个礼拜左右,我的经验。
八、宋代消防制度特点?
宋朝城市消防体系的完备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消防组织的健全、消防设施器材的先进、消防隐患治理的超前、消防安全责任追究的严格。
1、健全消防组织,建立专业消防队伍。
五代时期,京城治安由禁军负责。北宋建立后,建立专门的治安体系,新旧城内各设都巡检,相当于市公安局;城内各厢(相当于区)设巡检,相当于公安分局;每300余步再设“巡铺”1处,又称“军铺”,每铺配铺兵5人,每铺设铺兵数人,由禁军侍卫马军、步军的士兵充任,负责日常治安维护和夜间巡警,相当于基层街道的派出所。
北宋中前期,尚未建立专门的消防机构,便由上述治安体系中的都巡检、厢巡检、巡铺的“探火军人”共同负责消防灭火任务。到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时期,开封府才出现专职的消防队伍,生活在北宋末年的孟元老曾撰《东京梦华录》一书,记载了开封府的专职消防队伍情况:
“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
由此可见,到北宋末年时,开封城已经设置了专职的消防队伍,由军厢主、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和开封府共同承担开封城的消防灭火任务,不需要平民百姓参与。这是有文字记载世界城市史上最早的专业消防队伍。
南宋前期,临安府未设立专业的消防组织,由治安系统的巡铺、左右厢都巡检及行政系统的厢官、府官共同承担消防灭火任务,因此容易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问题。到南宋中叶,临安开始设置专业消防队伍,称之为“隅”,又称“火隅”。临安城最多时设置12隅,每隅编制定额102人,12隅共计1224人,负责本辖区的消防任务,相当于现在城区的消防大队;另设“帐前四队”,定编350人;“水军队”,定编206人;“搭材队”,定编118人;“亲兵队”,定编202人,共计876人,直属临安府管理,相当于机动的消防总队,负责全城消防机动任务,扑灭规模大、难度高的大型火灾。
临安府下辖的钱塘、仁和两县,也设立“火隅”,因为辖区较大,每隅下辖消防队员300至500人,相当于下属县的消防大队,共计1800人。另外,枢密院还从殿前司抽调1200名士兵,分别驻扎在临安城外的东、西、南、北四个方面,受临安府调遣,协助“火隅”共同负责临安府的消防灭火任务。
这样算来,临安城区的专业消防队伍满编共计2100人,整个临安府的专业消防队伍满编总计6500多人,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同时期的大城市消防力量。
2、建设消防设施,完备消防器材。
宋朝消防设施设置十分健全,其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望火楼,前文《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于高处砖砌望火楼”,就是这种建筑。望火楼以砖砌成,建在一根立柱之上,高达9.3米,加上高处优势,瞭望全城,一览无余,便于发现火情。望火楼实行二十四小时值守,值班士兵若发现火情,便发出火警信号,白天挥动旗帜,夜间悬挂灯笼,通知调度各处消防队伍就近出动,及时扑灭火灾。
望火楼发现火警后,就该消防器材登场了。宋朝的消防器材种类繁多,与前朝相比大为完备,现有文献记载的包括:水桶、水袋、水囊、洒子、斧、锯、麻搭、梯子、火钩、火杈、大索、铁锚,等等。
有些消防器材跟现代功能十分类似。斧、锯,是为了破除障碍,便于救火;火钩、火杈,是为了钩取物体;水桶、水袋、水囊,是用来储存水源,用于灭火;大索、铁锚是为了拆散房屋,防止火势蔓延。宋朝还发明了一种叫唧筒的消防器材,用竹筒、水杆、棉絮等制成,类似现在的儿童水枪,可以抽水后再喷水灭火,射程比水袋、水囊更远,更有利于扑灭远处火灾,是一项极为先进的发明。
3、加强源头治理,加强火灾防范。
消防安全,预防第一,古人很早便明白这个道理。宋朝高度重视火灾防范工作,主要采取如下措施加强源头治理,减少消防隐患,防范火灾发生。
一是规范日常用火。火灾起于微忽,往往是日常用火不慎导致。宋朝仍使用木柴作为主要燃料,一不小心便容易引发火灾,故而官府经常提醒百姓打扫厨房,除去埃墨,清除灶火,清除隐患。开封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还实行严格的灯火管制,宋人魏泰所著《东轩笔录》记载,开封府火禁制度十分严格,要求一般百姓之家,午夜前必须熄灭灯火,如有祭祀等仪式需在午夜之后用火,必须提前向辖区主管消防的官员报备,《宋刑统》还规定“诸库藏及仓内皆不得燃火,违者徙一年。”
二是倡导砖瓦建房。宋朝一般百姓住房,多用茅草覆顶,但茅草易燃,一家失火,殃及邻里。为减少火灾隐患,宋朝倡导以砖瓦建房,尤其减少使用茅草覆顶,不过这一点实行起来并不容易,一般只有官舍、军营和官员、富商、小康之家才用得起砖瓦建房。
三是优化建筑布局。为确保重要建筑物安全,南宋规定不得紧邻重要建筑物建设住房,重要建筑物四周空出一定距离,使用砖瓦材料建设防火墙作为隔离带,阻止火势蔓延,时人称为“瓦巷”或“火巷”。
4,严格责任追究,强化奖惩措施。
火灾起因是多方面的,根本起因无非天灾人祸两种,人祸之中,又有疏忽失火与故意纵火之分,疏忽失火是责任事故,故意纵火则是违法犯罪,宋朝对两类火灾责任者都有严惩。对故意纵火者,即便大赦天下,纵火犯也不在赦免之列。对疏忽失火者,也要视情节轻重,追究刑事责任。
对负有消防安全责任的官员,如有玩忽职守,发现火警不及时、扑救火灾不得力,或者追捕纵火犯不到位,造成重大损失者,将面临严格惩罚。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曾下诏规定但凡有见火不救、行动迟缓、措施不当、乱拆民舍、借救火之便偷盗财物等行为者,严格追究刑事责任:
诏在京人户遗火,须候都巡检到,方始救泼,致枉烧房屋,先令开封府,今后如有遗火,仰探火军人走报巡检,画时赴救,都巡检未到,即本厢巡检先救……不得枉拆远火屋舍,仍辖不得接便偷盗财物。如有违犯,其军巡使、厢虞侯、员僚指挥使,并勘罪以闻。
另外,宋朝还规定,州城失火,都监负有救火责任,通判负有监督责任,知州负有领导责任,如有违反履职不力,各杖八十;即便各自已经尽力,仍造成烧毁官私舍宅二百间以上的,都监、通判也要杖六十;烧毁三百间以上,知州同杖六十。
《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中,官员因失火或救火不力而被追究责任者随处可见,甚至有因辖区或分管领域内失火便遭惩罚者。宋宁宗嘉定元年三月,临安城发生一场特别重大火灾责任事故,御史台、司农寺、皇城司、太史局、将作军器监等十多处办公场所被烧,火势蔓延民户近6万家,直接烧死者59人,因逃亡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损失极为惨重。经查,这场火灾的起火点是御史台胥吏杨浩家中,杨浩虽然也是受害者,仍被刺配充军,发配海南岛。
除了惩罚,宋朝对救火有功者也有奖励措施。
一是对揭发纵火遗火有功的百姓,给予奖励。宋仁宗时曾下诏规定“京城民舍频有延燔,虑有奸姣之辈作过,听人陈告,得实赏钱百千”,以金钱鼓励百姓举报纵火者。
二是对扑救火灾表现突出的官兵,不吝奖赏。《宋会要辑稿》曾记载南宋淳熙二年十一月皇城发生火灾,三衙、皇城司有关部门扑救得力,参与救火的全体官兵获得十贯至三百贯不等的奖励,受伤者还根据伤情不同领取医药费三十贯至二百贯不等,更有受残士兵提高一级工资标准。
罗马城不是一日建成,宋朝城市消防体系如此健全,也不是一日之功,其中既有城市火灾频繁,迫使统治者高度重视的因素,也有赖于宋朝职业军人制度和科技水平的发展。
1、宋朝实行厢坊制,促进了城市繁荣,导致人口和建筑密度加大,火灾隐患增加,迫使统治者重视城市消防体系建设。
宋朝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突出表现在厢坊制的发展。宋朝以前的唐朝实行坊市制,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晚上闭市,两区设有隔墙,泾渭分明,城市是封闭的。宋朝则不然,宋初便拆除了坊市间的隔墙,允许居民在住宅区沿街开设店铺,由此促进了商业活动的繁荣。
繁荣的商业活动让开封城变得热闹非凡,也使得城乡人口流动性加强,开封城人口陡增,最多时高达120万人,已经达到现在大型城市的人口标准。人口增加了,城市范围却没有大的扩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幅提高。北宋晚期的开封城内,住宅、店铺、办公等各色建筑鳞次栉比,比肩为邻,人头攒动,摩肩擦踵,《清明上河图》就是最直接的证明,而开封城的建筑特别是民宅大多以木质板壁为主,砖瓦材料少,容易引发火灾,极大增加了火灾隐患,提高了火灾扑救难度。
《宋史》记载了宋朝200多次大型火灾,其中开封城的大型火灾就有44次,高居全国第一,小型火灾更不计其数,就连皇宫和朝廷办公机构都曾遭受重大火灾,严峻的消防安全形势给统治者提出了极大挑战,迫使他们重视消防体系建设,这是宋朝城市消防体系领先世界的根本因素。
2、宋朝实行募兵制,招募大批职业军人,拥有足够人力建设专业消防队伍。
宋朝以前的唐朝实行府兵制,兵民合一,平时为民,以种田为业,只有战时集合打仗,没有专门的常备军,神策军专门负责拱卫京师安全,消防灭火之类的“小事”不可能劳他们大驾。
宋朝全面实行募兵制,士兵都是职业军人,禁军、厢军人数每年都在增长,而且实行“守内虚外”政策,数十万禁军屯驻在开封城内外,可以抽出足够人手专职承担消防灭火任务,因此北宋前期都是以“三衙”统领的禁军为主负责消防灭火,而以开封府作为辅助力量。
南宋时,军制进一步改变,大多数禁军转移到地方州县,不再承担军事任务,留在临安府的禁军很多转型为专业消防队伍,他们不再受作为军事系统的三衙统领,而是直接隶属行政系统的临安府指挥,这种体制跟现在的消防管理体制十分相似,促进了消防队伍的进一步职业化、专业化。
3、宋朝的科技发展,为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的完善提供了技术保障。
宋朝是我国科技十分发达的历史时期,各行各业的技术水平都到了相当高的标准。前文提到的望火楼,是当时最为先进的消防设施,望火楼的制造原理,就出自著名的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书,反映了宋朝建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其中对望火楼的构造、尺寸、用材、功能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将作监组织工匠根据设计规范建成的望火楼,为提高火情发现能力发挥了极大作用,一直被元、明、清等朝代沿袭使用,甚至到民国时期,很多城市仍设有砖石结构的望火楼,用于瞭望和报告火情。
前文讲述的灭火器材中,有一种叫唧筒的“灭火神器”,可以用于远距离喷水灭火,它本质上是一种可以抽水和喷水的泵,原理出自著名军事著作《武经总要》。《武经总要》是北宋前期编纂的一部大型兵书,记载了很多新式兵器,反映了宋朝兵器设计制造及水的最高水准,其中有一种叫“猛火油柜”的兵器,类似喷火枪,就是“唧筒”的原型,它的发明有效提高了远程灭火能力。
九、消防制服什么颜色?
消防员衣服的颜色有橙黄色和黑色两种,黑色的消防服属于灭火防护服,橙黄色的消防服属于抢险救援服,所用的布料结实但相对轻便,主要是日常的抢险救灾时使用。
2.
黑色的消防员服装作用是为了突出消防服上的荧光条,由于火场也是漆黑一片,衣服上的荧光条配上黑色的衣服更容易被火场里的受困人员发现。
3、消防员在执行不同的任务时所穿的衣服都是不一样的,消防队员的常服、作训服和武警的相同,常服是橄榄绿,作训服是以绿为主色调的数码迷彩,棕蓝为灭火防护服,主要用于火灾现场,橙黄为抢险救援服,主要用于救人和抢险现场。
十、如何防制奶牛胎衣不下?
母牛分娩后,一般在12小时以内完整、顺利地排出胎衣。若超过12小时仍不能完整排出胎衣,则称胎衣不下或胎衣滞留母牛,应及时处理。
预防胎衣不下,可采取下列措施:①加强饲养,降低流产、难产、死产的发生率,纠正干奶母牛不平衡的日粮及营养不良。妊娠后期,注意饲料营养的合理搭配及矿物质的补充,特别是钙与磷的比例要适当。产前1周内不要过多饲喂精料,并增加光照。同时,加强产科管理。②母牛分娩后,尽早让其舔干犊牛身上的液体;或事先准备一干净盆,待产时胎膜破裂后,将羊水接入盆内,加温到38℃左右,等奶牛分娩后即让其饮用;或饮益母草、当归水、红糖汤、温麸皮盐水等,都可以预防胎衣不下。③如果分娩8~10小时,不见胎衣排出,可肌肉注射催产素100单位,同时静脉注射10%~15%葡萄糖酸钙500毫升。④产犊前后要使奶牛有足够的运动及舒适的产房,可减少胎衣不下的发生率。
当出现胎衣不下时,应及时进行处理。最好的办法是人工剥离(产后24小时内)。但由于剥离胎衣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剥离时间较长,加上气味难闻和人工造成的感染,带来的问题也较多。因此,目前都采取保守疗法,其方法是:①土霉素5~10克,利凡诺0.5克,蒸馏水400~500毫升。用法:子宫内灌注,每日或隔日1次,连用4~7次。第1~2次子宫注入量要达到500毫升,以后逐渐减少。冬季处理3~5次,夏季处理5~7次。②四环素6~15克,50%葡萄糖500毫升,分娩后第1天进行子宫冲洗,第5天如果仍无法用手轻轻拉出胎衣,则重复冲洗1次。③10%氯化钠500毫升,子宫灌注。隔日1次,连用4~5次,让胎衣自行排出。④为增强子宫收缩,可用垂体后叶素100单位或新斯的明20~30毫克等药物,肌肉注射,促使排出胎衣。